蛙养殖技术: 幼蛙和成蛙的常见疾病防治

2025-09-25 12:53:59 admin

一、细菌性疾病

1. 红腿病(Pseudomonas感染)

病原:假单胞菌(Pseudomonas
易感阶段:幼蛙、成蛙
高发期:冬季/低温期
症状

  • 腹部及腿部点状充血→全身肌肉红肿

  • 内脏器官(肺/脾/肾/肠)扩散性感染

  • 行动迟缓、拒食、3-4日内死亡

防治方案

措施类型操作规范
预防① 密度≤合理阈值;② 7-10天/次消毒:漂白粉1.0-1.5g/m³ 或 CuSO₄ 0.7g/m³;③ 饵料台用10⁻⁵漂白粉液消毒
治疗① 隔离病蛙;② 25%葡萄糖生理盐水+青霉素40万单位/100ml浸泡(2次/日,3-5min/次);③ 庆大霉素4万单位/kg肌注;④ 磺胺脒20%液浸泡2天

2. 肠胃炎

诱因:饵料腐败/环境恶化
高发期:季节交替期
症状

  • 初期躁动钻泥→后期静卧拒食

防治方案

措施类型操作规范
预防① 饵料新鲜度监控;② 1mg/L漂白粉7-10天/次全池泼洒
治疗① 增效联磺片1片/kg饵料或酵母片2片/kg饲喂3-5天;② 2mg/L漂白粉浸泡饵料台30min

3. 口唇红肿症(常见于气单胞菌或假单胞菌感染)

病原:气单胞菌(Aeromonas)或假单胞菌(Pseudomonas
易感阶段:幼蛙、亚成体蛙(成蛙偶发)
高发期:水温波动大、水质恶化的季节(如春夏交替期)

症状

  • 口唇部局部红肿、充血,严重时蔓延至下颌及前肢

  • 感染后期出现皮肤溃疡或黏液分泌异常(黏稠化)

  • 伴随拒食、活动力下降,漂浮于水面或躲藏角落

  • 急性感染可在2–3天内导致死亡

防治方案

  1. 隔离与水质管理

    • 立即隔离病蛙,避免群体传染

    • 彻底清洁养殖缸,更换滤材,维持水温20–25℃(避免剧烈波动)

    • 使用0.5%盐水短期药浴(每次10–15分钟,每日1次,连续3天)

  2. 药物治疗

    • 蛙类专用抗生素药浴(如土霉素,按0.05g/L水浓度,每日1次,每次1小时)

    • 若蛙仍进食,可将抗生素(如恩诺沙星)混入饲料投喂

    • 轻症:用碘伏稀释液(1:10)涂抹患处,每日2次

    • 中重度感染:

    • 注意:避免使用含铜、锌的药物,爪蟾皮肤敏感易中毒

  3. 预防措施

    • 定期检测水质(氨氮、亚硝酸盐指标)

    • 新引入蛙需先隔离观察1–2周

    • 投喂活饵(如面包虫、小鱼)前进行消毒处理


二、外伤感染性疾病

3. 烂腿病

病原:外伤继发细菌感染
症状

  • 趾端→腿部渐进性溃烂→骨骼暴露

治疗

  • 2mg/L KMnO₄浸泡患肢1-2天

  • 青霉素40万单位/只单次肌注


4. 烂皮病(维生素A缺乏症)

症状

  • 表皮脱落(头背→躯干)

  • 瞳孔白浊→失明

防治方案

措施类型操作规范
预防饵料添加复合维生素(含VA≥5000IU/kg)
治疗① 鱼肝油补饲(1g/次,隔日);② 抗生素联用(参照红腿病方案)

三、寄生虫病

5. 体表寄生虫病

病原:车轮虫/斜管虫/杯体虫
症状

  • 鳃部粘液增生→呼吸障碍

防治

  • 0.5mg/L敌百虫全池泼洒

  • 硫酸铜+硫酸亚铁合剂(5:2)0.7mg/L浸泡20-30min


四、环境相关疾病

6. 气泡病

诱因:水体气体过饱和
症状

  • 腹部膨大→仰游→肠内气体积聚

应急处理

  • 转移至新鲜水体(停食24-48h)

  • 控制水生植物密度,加强曝气


通用管理规范

  1. 水质控制

    • pH 6.8-7.5 | DO≥5mg/L | 氨氮≤0.2mg/L

    • 每周换水30%,消毒后补益生菌

  2. 营养强化

    • 饵料添加复合维生素(VA≥5000IU,VD≥800IU/kg)

  3. 生物安全

    • 新引进个体需3天隔离观察

    • 发病池工具专用,避免交叉感染